科研星球

多所高校官宣将彻底清查学术不端论文!

文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iNature等


就在前不久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Frontiers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瑞士驻华大使馆共同举办了中瑞科研诚信研讨会上,国自然基金委公开表示他们会对提交的项目申请书进行一个相似度检查,把今年的申请书和过去5年的(即从2018年起),包括已获得资助和没有获得资助的申请书,进行文字上的比较和调查。也算是打响了“彻底清理学术不端问题”的第一炮。


随后,全国众所高校纷纷响应,提出“彻底清理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这次众多高校倒查至2018年,自查存量且如此“一致行动”,还属于首次。澎湃新闻注意到科技部办公厅已于4月27日就印发了《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的通知》,清查对象为2018年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


0 (1).png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目前北京建筑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宁波大学、四川西华师范大学、贵州遵义医科大学等近期陆续发布通知,提出要彻底清理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遏制增量。另有,辽宁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近期分别提出,“进一步削减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着力遏制增量”,“削减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着力遏制增量”。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目前至少有四川、青海、江西、浙江、广东、山西、福建、云南、山东等省市的科技厅等相关部门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论文学术端自查工作。


科技部办公厅在通知中表示,按照有关工作部署,在部属高校、中央级科技机构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清理专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在地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开展为期3个月的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自查清理的时间范围是“2018年1月1日以来”,目标是压实各学院(中心、部)和有关部门管理权责,彻底清理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坚决遏制增量风险。


0 (2).png


科技部的这个通知无疑体现了从科技部到相关高校,都强调对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要遏制增量,还要清查存量,充分展现了对学术不端不妥协、零容忍的决心,二是点明挂名现象是本轮治理的重点。


去年9月科技部、中央宣传部等22部门印发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就明确指出,“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等违反论文、奖励、专利等署名规范的行为”,就是属于科研失信。


0.png


然而,就算是在明确规定之下,论文挂名现象仍未停止,为何挂名乱象还是如此猖獗呢?


挂名大多与评职称、申报各种“帽子”有关,而论文、专著、主编教材等则是评审过关的“硬通货”。总之,有需求就有市场。课题能不能立项?论文能不能发表?有时候只有挂上了老板的名,这事可能才有希望。



另外,对实质学术贡献和论文排名也有很多争议点:比如有人发帖称,自己写的文章,导师非要和我共一作,但导师丝毫没有给予指导,连研究方向都是自己定,这样写上他名字不是耍流氓?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是妥协的。因为还没毕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但也有人觉得带上是应该,因为你用了导师的资源,包括实验器材、医院数据等,导师并非没有贡献。不过也有人觉得通讯作者就行,为啥要共一?


还有学者间的论文互相“挂名”。这种做法可以让学者各自增加业绩,在学术共同体内获得更多利益。


从这些意见不一中,我们也可窥见挂名乱象。


科技部此次严打学术不端、倒查五年,且将挂名乱象作为整治重点,可谓态度鲜明、动了真格。名不正,则“学”不顺。论文一经发表,署名就相当于一个公开档案,能不能经得起检视,只是时间问题。不走旁门左道,不留学术污点,既是对科研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真正的学者一定会珍视学术羽毛。他们不会要求在他人论文上“挂名”,也不会同意在他人论文上被“挂名”。


没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