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星球

BMC Gastroenterology: 亚油酸通路紊乱导致肝内胆管结石诱变为肝内胆管癌

根据胆管分布的位置,胆管癌包括肝内胆管癌 (ICC)、肝门周围胆管癌 (PCC) 和远端胆管癌 (DCC)。其中,ICC作为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位于第二度胆管近端的肝内管内胆管上皮细胞,被认为是原发性肝癌(PLC)的典型亚型。据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C 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预计到 2035 年其死亡率将达到近 50%,到目前为止,手术切除是治愈这种疾病的唯一治疗选择。即使进行手术,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也低于 30%,中位生存期为 27-36 个月。这种恶性肿瘤的预后很差,因为它很容易发生区域和远处转移。诱发ICC的多因素病因和复杂的环境因素,包括化学致癌物、肝吸虫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肝内胆管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 IBDS)。

有研究表明,IBDS是ICC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亚洲人群中IBDS引起的ICC总发生率为5%-13%。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在阐明危重病的发病机制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已开发出一系列用于肝细胞癌 (HCC) 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包括脱氧胆酸和甘胆酸, 在本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旨在深入了解IBDS和ICC的代谢表型差异改善ICC的预后。

本项研究共招募了34名参与者,包括25名ICC患者和9名IBDS患者。通过分析患者的基线信息,包括肝功能指标、肿瘤生物标志物、手术情况和体质参数等,并收集 ICC 和 IBDS 病理组织以及 ICC 癌旁组织用于基于 GC-MS 的代谢组学实验。进行多变量分析以发现差异表达的代谢物和差异富集的代谢途径。然后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构建关键代谢物与患者基线信息之间的相关网络。

研究结果显示IBDS组织和癌旁组织代谢表型差异模糊,但均与ICC的癌组织有本质区别。IBDS和ICC的代谢差异主要集中在亚油酸代谢途径上,IBDS组织中9,12-十八碳二烯酸水平几乎是ICC病理组织的两倍。9,12-十八碳二烯酸水平与患者基线信息的相关性表明,病理组织中9,12-十八碳二烯酸水平与外周血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呈负相关。这两个指标都是肝癌的癌变标志物和IBDS的疾病特征。

本项研究证实长期监测IBDS患者亚油酸代谢途径代谢物及肝功能蛋白指标对IBDS癌变的监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进一步深入了解亚油酸通路紊乱与肝功能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为IBDS和ICC提供重要的治疗靶点。

 

原始出处:

Jun Li. Et al. Linoleic acid pathway disturbance contributing to potential cancerization of in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s into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BMC Gastroenterology.2022.


没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