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星球

就业、考研考博、医院平台、临床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一 平台高的医院待遇就一定好吗?

我们通常会觉得,医院平台越高,医护人员收入越高,其实,这个理解通常是对的,但是偶尔也不对。这么说吧,平台越高的医院,医院总体业务收入是要高,但是这些收入如何分配,是否会分配到各位辛勤劳作的职工口袋里面去,不同的医院政策不同。凡是上了每年最佳雇主榜的这些医院,都是医院职工平均收入较高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广州的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连续几年榜单第一,还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附属盛京医院,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301医院,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这些医院共同特点是,在当地属于龙头前三甲,平台高,同时待遇也很好,所以能上最佳雇主榜,所以进入难度是最大,竞争是最激烈,也是招人精而少的。

什么样的医院给平台不给待遇呢? 首先,医院平台高,每年全国排行榜都是百强榜,体量大病人多,同时,每年招的人也多,经常听说有离职的人。也就是说,这些医院中低年资医生收都普遍偏低,幸福感差,降低门槛让你进来,就是让你参与二次竞争,通过科研过关斩将,PK倒别人,升上副高,从此开始走向人生巅峰。这类型的医院在国内还挺多的。 

小结一下,给平台不给待遇的医院的特点:平台高,当地龙头前三甲,体量够大,病源够充足,每年招聘会招的人很多,分N批次招录,第一批招完了接着来第二批,第二批招完了接着来第三批.......,其实就是前面录取批次反复有人毁约或者不来了,所以要补录后面批次;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抱怨该医院待遇差;医院领导喜欢跟你谈情怀谈奉献就是不谈待遇;录取门槛放得很低,比如不限制第一学历,甚至硕士及以上即可,你感觉周围怎么那么多不怎么优秀的博士也居然录取了,瞬间觉得自己的优秀段位被拉低了;博士都不给正式编制;先用低门槛把你们放进来,再让你们相互厮杀PK,谁先拿到国自然,谁先发了大文章,谁就能升上副高,只有升上副高才能日子好过一些,住院及主治医生都是徘徊在破产的边缘。签约的时候,把违约金提得很高,能坑一批是一批,别人违约金3-5千,它违约金2万,反正你不来的话我人事科也能挣一笔,你来的话,我也达到目的了,两不误。总之,我的平台足够高,我的病源足够多,我就通过低门槛多放进来一些廉价劳动力,反正也是合同工,给予低待遇,你爱来来,不来滚,想来的人多着去呢,放进来这么多廉价的博士,总会有那么几个出息的人吧,这叫鸟枪法。

 

二 考研考博与毕业就业之间的关系

考研与考博的选择很重要,从一点程度上应证了这句话:选择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

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来问,我该报考哪一所学校,哪一个专业,这种大而泛的问题,确实没有办法回答,因为每个人的性格、追求、个人能力、学历背景都不一样,所以,适合我的未必适合你。

第一、你将来想去哪个城市或者区域工作,优先选择这个城市或者区域的医学院。

如果,你想去的当地龙头医院更喜欢北京上海名校博士,那么我不建议你考该龙头医院的研究生,而建议你优先选择北上四校,也就是北医协和复旦交大,因为,你的路会更广,毕业后可选择性更多。这叫曲线救国,进能攻,退能守。

第二、详细了解你想去的医院对毕业生的喜好偏向,比如A市某龙头医院甲与龙头医院乙是死对头,竞争对手,而甲医院能带研究生,那么,你不要轻易去考甲医院的研究生,因为,你万一留不下甲医院,乙医院也不大可能要你

第三、尽可能选择能让你留下来的医院、科室、导师。因为附属医院每年招聘人才,都会从内部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自己的学生,总体来说,只要跟外面的学生差距不是特别大,还是会优先本院学生。不过,有些知名大医院除外,比如新院长上台,很有干劲,用人唯才,为了防止某些科主任用人唯亲,会严把人事关口,择优录取。

第四、不要动不动就用“我要回家”这个口号捆住自己的双脚。很多时候,“我想回家”其实是一种失败后自我安慰的一种消极心态,或者掩饰自己内心伤口的纱布。如今,我们赶上了人类发展速度的史无前例的阶段,信息、交通的发达程度都已经超乎我们的详细,5G的时代也即将来临,高铁、飞机已经是方便快捷。如果你的家乡是北上广深杭,我觉得,你喊着要回家,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你们家有矿。如果你的家乡是穷乡僻壤、西部落后地区、大山深处,你也要喊着回家的口号,那我只能说,你要么很虚伪,要么就是读书读傻了。

第五、能读国内名校的研究生,就不要去读国外非常青藤的普通大学的研究生。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很多人选择本科毕业后去香港、国外读研读博士。如果你能去香港的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欧美的常青藤高校读研读博,我觉得完全是可以的,注意哈,是常青藤学校;如果不是常青藤学校,我个人建议,优先选择北上四校、中山、同济。湘雅华西,这些老牌名校,因为,你如果不是常青藤学校,等你毕业后回来参与国内大型医院的竞争的时候,会发现,你啥都比不过国内名校的学生,临床基本上为0,科研也没有搞出名堂来,就是混了个洋文凭,而且不是常青藤的文凭。从笔者看到的求职现象来看,非常青藤的海龟的身价介入国内一流名校与二流学校之间。因为知名医院的院领导主任都不是傻狍子,你的洋学校好不好,我们都门儿清呢,别想糊弄我。

第六 最好一口气读到博士,你的研究周期长,有延续性,更能出好的paper,年龄上更有优势,求职中更有竞争力。目前,国内的硕士研究生已经大众化了,扩招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硕士遍地走,多如狗。有人会很酸的说,博士不也扩招了嘛,博士也是一文不值。以笔者经验观察,博士目前在国内还是香饽饽,虽然专业学位博士在扩招,但是总体来说,医学博士还是很少的。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3个本科能考一个硕士,而10个硕士中才会产生一个博士,这之间的比例我不是瞎诌的,以后医学生只分两种人,博士与非博士。

第七 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呢?前面说了,北上四校、中山、同济、湘雅、华西,这些老牌学校

第八,有人说,你尽量说一些难考的学校、难进的医院。这么说吧,把自己的要求与目标定高一点,即使万一没有实现,你也会落在一个相对高的点,而不是底层。

 

三 关于医院排行榜与就业的选择

每一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都会公布医院排行榜,包括综合榜单与专科榜单,全国榜单与区域榜单排行榜的评审专家来自中华医学会和医师学会,涉及37个临床专科(现在有40个学科),向4173位专家发挂号信,收到有效回执2657份(每年有所变动)。研究所每年4月起通过信件、电话联系专家,请专家综合考虑学科建设、临床技术与医疗质量、科研水平等三方面因素,评选本专业领域内中国排名第一到第十的医院。各专业所有专家的投票将进行加权统计,分别形成37个专业的中国医院专科排行榜;上述结果再结合医院SCI和科研奖项,形成该年度的中国医院排行榜。同时,还邀请专家对中国七大地区评选出第一到第五名的医院,同样方法形成该年度该地区的专科排行和医院排行。这些受邀请的专家都是各大医院知名专家或者院长,学术上造诣高,这些专家打分就是同行评议,得分为专科声誉部分,这部分占据得分的80%,所以说,复旦版排行榜还是以各大专家教授对业内医院及学科的知名度认可为主要组成部分,说直白点,也就是临床专科声誉与名气。科研学术占据20%,这一部分是客观数据直接量化的:年SCI影响因子之和*1+国家级科研一等奖*100+国奖二等*50+国自然青年*2.5+国自然面上*5+国自然重点项目*10+国自然重大项目*10+国自然杰出项目*25+科技部重大项目或重点项目*20,。临床声誉权重(同行评议,占80%)+科研学术权重(科研产出与投入量化,占20%)=医院总得分

前10名基本上就是那几个:北京的2所:301 协和 四川的1所:华西西安1所:的西京 上海的3所:中山、华山、瑞金广州的1所:中山附一 武汉的1所:同济医院 这9所基本上都是雷打不动的,第10所的有时候给北医三院、北医一院 or北大人民医院。

我们知道,中国历来八大老牌卫生部部属医学院指的是:北医、协和、上医(复旦)、中山、湘雅(中南)、华西(川大)、同济(华科)、白求恩医科大(吉大)。上海第二医科大,也就是现在的上海交大医学院是2005年并入上海交大后迅速发展,以前是隶属于上海市属。

有人就会问,华西医院每年都是前三甲,为什么华西的医学院排名却不是前三甲呢?今天就这个疑问,我们由点及面的推理一下。华西医院,名闻天下,虽然地理位置偏于西部地区成都,与西北的西京医院都属于输在地利上的名牌医院。整个华西医学院,就只有1所大型综合医院,也就是华西医院,另外有一所华西二院是妇女儿童专科,还有一所很出名的口腔医院也是名闻天下的口腔系中的豪强。也就是说,整个华西医学院竭尽全力,有且只有一所大型综合医院,等于说是集中所有资源来顶出一所医院,毫无疑问,它的综合实力当然很强,排在Top3没啥毛病。试想,如果武汉的同济医院与协和医院两者合并成一所“同济医院”,或者湘雅的湘雅医院与湘雅二院、湘雅三院三所合并成一所“湘雅医院”,抑或中山的中山附一、附二、附三三者合三为一组成一所“孙中山医院”,或者北医的一院、人民、三院三者合并成一所北医医院,或者上医的中山医院与华山医院合并成一所两山医院,我想说,它们哪一个合并后的医院不能排在全国第一第二呢?这个就是所谓“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华西医院就是这个体制的受益者,如果华西医院分拆成两所医院,你觉得它能成为前三甲吗?综合排名是看综合加分,又不比拼人均排名。打个比方,重庆的GDP每年都是全国各大城市的Top8,但是,你一旦算人均GDP,那就是20名左右了。

体量大的医院在综合排名上占尽优势,但是,分摊到人均头上,每个人又能获得多少资源呢?你签约一个相对牛逼的医院前,一定要搞清楚这个科室的人员梯队,是不是存在人员冗余、床位偏少的情况,是不是存在职称倒金字塔的情况(高级职称多,中低职称少),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就算你进入这种牛逼的医院,你所获得的个人资源、包括收入、晋升都会很受限,你也不知道要熬多少年才能把那些前面的老家伙熬到退休,哦,不对,退休后他们还要返聘呢,所以,你要想一想,什么时候能把前面那些既得利益的老家伙们熬到死呢?等那个时候,你也差不多了,可惜,韶华易逝,谁能经得起熬呢?不要为了某些虚表的光环而送自己入坑。

找工作看三个要素:第一 ,城市;第二,医院平台;第三,科室平台,三者缺一不可。

城市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未来职业生涯的高度,但并不是说,你在上海的医院就一定比武汉的医院强,所以还要看接下来的第二个要素:医院平台。医院的平台如何抉择,你就要看区域排行榜,不再赘述,但是,在同一个区域,你进了Top2级别的医院,不一定比你在排名第三第四的医院好,所以接下来你还要看科室平台,比如,在一线城市,经常会存在这种情况,某综合医院综合排名特别高,但是某一些科室特别弱,因为同区域同城市的其它医院的该科室特别强势、品牌特别亮眼、口碑特别好,这个时候,你就要注意了,即使你进入了这个区域的TOP1的医院,你也有可能面临职业发展瓶颈,包括病源受限的情况。

当然了,同时满足城市、医院平台、科室平台这三个要素是很难很难的,凤毛麟角的人物是可以同时满足的,也就是说我们医学博士中的精英中的精英,佼佼者的佼佼者。所以,绝大部分人是无法同时兼顾三个要素的,那该怎么办?权衡利弊,有侧重点,看自己追求,是追求城市生活、子女后代教育,还是个人的前途发展。张三进入了一线城市TOP10医院的非核心科室,李四进入了弱二线城市TOP20医院的核心科室,王五进入了一线城市TOP30医院的王牌科室,赵六进入了强二线TOP50的一般科室,你能说谁的就业最好吗?没办法说。

总之,城市+医院平台+科室平台 是找工作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医院平台请看区域排行榜,不要看全国排行榜

科室平台,既要看区域专科排行榜,也要认真分析科室人员梯队构成、床位数量、医生数量、

城市排名,一线,强二线,弱二线,百度一搜就在知道

 

四 科研与临床到底有什么关系?

对于医院发展而言

建国已经70周年,各方面都已经相当稳定,中国的各地知名医院都已经牢牢占据了自己的市场地位,群雄割据,大势已定,强者恒强,弱者恒弱,马太效应在医疗市场中同样适用。所以,不确定性已经不存在,只有小范围局部的不确定性。简而言之,医疗品牌与江湖地位已经固化了。

一个大城市内,排名5-10的医院,想反超成为龙头前三甲,在当今信息不对称已经被打破、交通越来越方便快捷的情况下,已经是不可能了。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说,临床声誉已经定型,后面的想发展,前面的不可能等着你追,只会跑得比你还要快。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大型医院还要搞科研呢?这不是吃饱撑着没事干吗?

有价值的科研能推动医学进步,尽管现在有价值的科研很少;

科研评价标准,不但在中国有,在欧美国家一样有,你想在知名附属医院当教授,当主任,就需要搞科研,这点,我们是在模仿老外的。

科研能帮医院拉动排名,老美国家的医院排名,科研占比也很高,国内复旦医院排行榜目前科研占比权重只有20%

科研能帮医院反败为胜吗?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比如,复旦医院排行榜11-30名之间的医院,内部就存在一定波动性,尽管都是内部波动,因为声誉得分大家差不多,就靠20%科研权重拉排名。那么,50名开外的医院能否杀入前20名呢?很难,或者说基本不可能,因为大局已定。同理,排行榜80-100位、50-70位、30-50位基本上也是内部波动,至于1-10名,有生之年,基本上榜单年年就是他们那几家,看多了都能背得出来,没有啥新鲜感。

因此,对于医院发展而言,科研可以让临床锦上添花,但是不大可能让临床反败为胜。

对于医学职业发展而言

读研期间没有做科研倒腾几篇paper出来,你就很难考上博士或者转博,更别谈找到好工作,本身硕士就没办法找到好工作。如果能读博士,没有好SCI文章,你又拿不到好医院的入场券。进了好医院,没有SCI文章就难以申报课题,没有课题就难以升职称,没有职称就没有机会独立带组,没有机会独立就没有机会享受更好的待遇。

所以,仔细分析一下,发现,如果从硕士期间没有SCI文章,后面一环扣一环,你都无法突破,最终只能进入医疗生态圈的底层

因此,对于我们医学生安身立命而言,科研是我们拿到高学历、进入好医院的不二法门


没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