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星球

刚开始看英文文献,有什么窍门能快速看进去?

想看进去一篇文献,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文献内容“有所期待”。


我们很多人看文献是线性的,看完一段接着一段,碰到困难或者重要的地方有时候囫囵吞枣就过去了。

这样读文献,看似读的挺快,但你会很容易陷入读完一篇文献,什么也没学到,只有“饱腹感”,却没有“获得感”,说的直白一些,就是根本没有榨干这篇文献的养料。

想要快速看进去,读到东西,学到东西,你最好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

想要读好一篇文献的前提,是了解“这篇文献”。


这句话看似一句废话,如果了解了这篇文献那还需要读什么?

其实,我所说的了解这篇文献,指的是两点:

  • 了解这篇文献所处的领域概况(基本也就是你的科研领域)
  • 了解这篇文献的基本构成


如果你对一篇文献所处领域完全一无所知,刚刚踏入这个领域就去读一些很艰深晦涩的英文文章,那样读起来确实会很累很烦,读完也很容易什么都记不得。

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在开始读英文文献之前,可以先找该领域的中文综述。虽然中文综述质量往往不太高,但作为对领域的基础了解还是够了的。你最好把这篇中文文献读完,读懂了,知道这个领域都研究些什么,有什么基本的方法,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向。

这个时候你再回过头来看英文文献,你会比较容易找到这篇文献在整个知识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它属于哪个大的研究方向,研究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接下来,你可以读这篇文献的Introduction部分,这部分其实也是对这篇文献所处的领域的简单介绍,只不过更加细致,更加有针对性。

第二点,了解文献的基本构成就简单多了。任何一篇文献,基本都有四大部分组成(除去“摘要”)。

  1. Introduction,介绍部分
  2. Method,方法部分
  3. Result,结果部分
  4. Discussion,讨论部分


你需要知道论文的这几部分都写些什么。拿到一篇论文,你马上就能知道这篇文章的脉络,知道每一部分的内容。

这四部分中,最开始的介绍部分主要介绍这三部分内容:领域背景(这个领域主要关注啥,为什么那么重要),本研究的背景(这个问题大家提出了哪些解决方案,解决了哪些问题),相关其他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没解决什么问题(本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而方法部分,就是本研究采取了什么技术,什么方法。结果就是做出了什么结果,一般是数据、图表什么的。最后讨论部分会总结本文的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结果比较,申明创新点,局限性,未来的展望等等。

知道了这些,你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始读论文了。

第二步,粗读论文。


如果你想提升读一篇英文文献的效率,粗读必不可少。

因为大家时间有限,文献无穷,提升自己阅读文献效率,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必须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粗读文献的目的,首先是大概筛选一下这篇文献是否值得读。接下来,是哪一部分值得读,挑出我们最感兴趣最打动我们的部分,接下来好好读。

粗读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首先读题目和摘要。题目是整篇文章最简要的描述,而摘要是对整篇文献的浓缩,文献中的干货大概都在这里了。

你通过读摘要,就可以快速知道这篇文献主要写了啥内容。摘要就是作者给大家“粗读文献”提供的官方入口和工具(科研论文就是这么贴心)

但是,尤其对于初学者,光读摘要是不够的。因为初学者对领域认识不深入,了解不多,看的文献也少,很难判断这篇文献哪里有价值,哪些需要重点学习(可能需要学需要了解的内容太多了)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有的放矢地大致浏览整篇文献了。既然已经知道文献各个章节的主旨思想,你就可以“抱有期待”地快速浏览各个部分,看看是否“符合你的心意”。

比如你在Introduction部分,看到了很罗嗦或者你已经心知肚明的背景介绍,那这部分就可以快速略过。

而Method部分讲了一个你之前没见过的方法,你觉得这个应该蛮有意思,讨论部分给出的创新点和局限性都很有启发,那么你也可以留待后面再看。

这样粗读一遍,你就可以把一篇几十页的文献中,最精华,最让你感兴趣的部分挑出来了。这也和大家伙上学的时候老师常说的,“把书读薄”是一个道理。

这里有一个小tip,有Rdiscovery这个软件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粗读文献。

它有网页版也有手机app:

0 (1).png

Rdiscovery不是一个常规的文献检索阅读工具。它不仅提供智能文献推荐,还能在你阅读文献之前,提前给你呈现文献的主要亮点!这个功能太神了,能够大大缩减大家筛选文献和粗读文献的时间!

当然,这个软件还有很多令人惊喜的小功能,比如我最喜欢它会根据我的文献阅读习惯和读后反馈,每天给我推荐3篇最值得、最适合我看的文献,简洁明了,让我省去了大量查阅文献的时间,对于跟踪领域进展很有帮助。

第三步,精读。


既然有粗读,那精读肯定是跑不了的。

很多朋友看一篇文献觉得看不进去,没有获得感,关键就是“精读”这一步没跟上。文献也囫囵吞枣地读完了,但你让他说说这篇文献的亮点,方法,却啥也说不出来。

精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死磕,一句话一句话地过。那不是精读科研论文,那是研究古文呢。

精读的精髓,其实是把文献读厚了。把文献中关键的信息,创新点,经典方法套路,研究逻辑这些都给挖出来,学到手。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特别熟悉,因为学校里上学的时候老师不总这么说,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其实读文献也是这样,可惜很多人还没认识到。

精读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反复读,一个是引申读。

先来说说第一点——反复读。


在粗读的基础上,你已经画出了感兴趣和有意思有深度的部分。一般来说,尤其是对于初学者,其中比较常见需要精读的两个部分,是Introduction 和Method。这两部分分别是研究领域的背景以及这篇文献的研究方法。

Introduction部分有助于你弄清楚这个话题的研究进展,相关联的其他研究都做了什么,有什么优缺点,这篇文章的亮点和重点解决了什么问题。

(比如有一个什么问题,其他研究者都没有很好解决,这篇文章用一个特殊的方法把这个难点解决了)

Method部分就是你需要学习的地方了。这里不仅仅有一些实验方法,还包含研究套路,研究逻辑。实验方法是显性的,后两者是隐形的。

真正的高手,是通过读文献,能把研究套路和逻辑挖出来。这种人别看文献没读几篇,很快就能成为领域内的小专家,搞科研搞得风生水起。

所谓研究套路和逻辑,说白了就是一个研究,想要弄明白这个科学问题,需要做什么实验,需要统计什么数据,需要如何佐证你的猜想……

这些内容method里其实都写了,虽然它不告诉你每一步为什么,但你知道每个步骤是什么,可以自己推导背后的逻辑。可惜大多数初学者,甚至很多搞了好几年科研的硕士博士,都忽视了这一点,这也导致读了好多文献,也没有真正理解文献的精髓。

对大部分人,精读的第一次顶多把方法弄懂,弄懂背后的逻辑往往需要多读几遍。很多时候,你没读懂背后的逻辑,往往是受限于你当下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所以你需要通过反复读反复想,来达到或者接近文献作者的思维层次。

这个道理其实和读书是大同小异的,有一句伟人经典语录正应了这个道理——“对于经典,不读三遍是没有发言权的”。

第二点——引申读。


我们对于一个孤立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很难认识深刻和全面的。知识一经关联,不仅记忆更加深刻,而且理解和会更透彻。

比如某篇文献,作者说我提了一个特别精妙的数学模型。你就反复看来回看,你大概率也看不出来它精妙在哪。这个时候,你必须对比看,引申看。

你去找找之前的研究者提的数学模型,和现在这个模型一对比,很容易能找到差异。这个差异,很可能就是研究者所说的“精妙”的地方。

所以,在精读一篇文献的时候,你最好要同时去读几篇关联文献。这几篇文献你都不用特意去找。刚刚我不是说了,初学者往往需要精读Introduction部分么,因为你在这篇文献的Introduction部分搜罗搜罗就能找到需要对比着读,引申去读的文献了。

去找找和这篇文献内容/方法类似的,类比着看,看看这篇文献改进的。看看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你也许就能总结出这篇文献的研究套路和核心亮点。

通过这样一个先有一个预估的了解,再粗读,最后精读的套路,相信任何一篇文献你不仅能看进去,而且会大有收获!



没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