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星球

《中国颅内外大动脉非急性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要点解析

颅内外大动脉闭塞与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所致的缺血性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已被证实是时间窗内的有效治疗方案。《中国颅内外大动脉非急性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涉及颅内外大动脉闭塞病变的定义及流行病学、术前评估、病例选择、介入治疗材料及技术、围手术期管理、并发症和药物使用等方面。主要推荐意见如下。




影像学评估


1.建议术前完善闭塞病变影像学评估(包括多普勒超声、CTA、DSA等),判断闭塞病变近端残端形态、闭塞段长度、病变远端终止部位、闭塞段以远的血管是否存在弥漫性病变以及侧支循环代偿状态,并建议结合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进行评估。

2.建议术前完善头颅灌注成像,明确脑组织灌注情况,各中心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CT灌注成像(CTP)、磁共振灌注成像(MRP)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


介入再通的病例选择和术前评估


1.药物治疗是颅内外大血管非急性闭塞的基础治疗。无症状性颅内外大动脉非急性闭塞病变,不建议血管再通治疗。症状性颅内外大血管非急性闭塞合并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可考虑血管内再通。

2.非急性闭塞一般在急性脑梗死2周后介入治疗,特殊情况下也可考虑2 周内血管内再通治疗。

3.术前需要综合预估闭塞病变开通的成功率及其风险性,对于颅外血管,可以结合颈动脉闭塞(CAO)评分量表等工具来评估。闭塞远端在床突段及以上的非局限性闭塞病变的再通率相对低,且远期再闭塞率高,不建议行血管内介入再通。

4.颈动脉闭塞再通的手术终止时间,目前尚不明确,如导丝多次尝试通过闭塞病变失败,建议终止再通治疗。


闭塞再通介入材料的选择


1.用于闭塞病变开通的导引导丝,需要遵循从低穿透力到高穿透力的选择原则。

2.一般情况下颅外段脑血管闭塞再通选择8 F/9 F指引导管,如果有球囊导管,优先选择球囊导管。有条件的中心,颅内闭塞病变开通时可尽量使用中间导管。

3.建议对于闭塞病变的扩张,球囊的选择,一般直径由小到大。

4.支架的选择,可结合血管直径、迂曲情况、成角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架。


闭塞介入技术的选择


1.对于存在残端的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OICA)病变,推荐首选血管内再通策略。

2.无明显残端的COICA病变,可直接尝试复合手术。

3. 长节段COICA,单纯血管内再通治疗失败后,可考虑尝试复合手术。

4.对于高灌注风险较大、闭塞管腔内残存较大负荷血栓的病变,如单次手术不能完全清除血栓,可考虑分期手术。

5.行闭塞血管再通术需在有良好团队的介入中心进行,术者应具备丰富的介入治疗经验。


围术期管理及常见手术并发症的处理


1.患者于术前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尽早启动强化他汀治疗。

2.对于脑血管非急性闭塞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应根据CHA2DS2‑VASc评分,进行抗凝治疗。对于拟行介入治疗且合并心房纤颤的患者,术前及术后予以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权衡出血风险,酌情停用抗凝药物。

3.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可以不停用二甲双胍,但应密切监测肾功能,术后停用二甲双胍,复查肾功能恢复至基础水平后,重新开始二甲双胍治疗。

4. 为减少高灌注风险,应严格控制围手术期血压。

5 .血管穿孔后予以弹簧圈治疗或球囊封堵并及时中和肝素是可行的。

6.若术中出现远端大血管栓塞事件,需积极取栓。若术中出现管壁夹层形成,应权衡获益,适时终止手术,必要时植入支架。

以上内容摘自: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国颅内外大动脉非急性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J] . 中华内科杂志,2020,59 (12): 932-941.


没有账号?